|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黎平肇兴:寻找鼓楼之魂

黎平肇兴:寻找鼓楼之魂

关键词:黎平肇兴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0851-5943266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19891027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3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住在肇兴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坐在临河的木屋上,左观,摇曳灯光中的义团鼓楼忽明忽去,右看,木楼人家的红灯笼若隐若现,耳畔侗歌、芦笙阵阵,脚下流水潺潺。保持着这种遥望的姿态,这些天的这些耳鬓厮磨,仿佛让人已经触摸到这个千户侗乡些许灵性,不再遥遥相望。

这里距黎平县城68公里,与侗族人生死相依的五座鼓楼矗立在翠绿山水之间,它们团在一起,庇佑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千户生灵。这个如今名播海内外的村寨旧时被唤作肇洞。它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之一,古来就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称。
鼓楼掌墨师
到过肇兴的人一定迷醉于村寨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它们共同构筑了肇兴侗文化的支撑点。“我们侗家人生死都离不开鼓楼呵。”肇兴礼团50岁的村民组长陆立明一句话道出了侗族人与鼓楼休戚相关的命运。
既然鼓楼在侗族人的生命中有如此之重,那修葺鼓楼的墨师便是这人生长卷中点的那一笔。和通常的建筑设计师不同,掌墨师不用绘图,不用模型,只需描出一个正角,整个鼓楼就在心里了。单凭一把木角尺,一支竹片,千座鼓楼就这样在千百年间洒遍侗乡。
家住纪堂的67岁老人陆文礼是侗乡最出名的墨师。他不久前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1961年,陆文礼初中毕业,师从当时远近闻名的鼓楼掌墨师陆培福。徒弟的命运比师傅好很多。1981年,40出头的陆文礼应邀为礼团新建的鼓楼掌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如今是肇兴层数最多的鼓楼。
“那一年的寒冬,礼团的寨老请鬼师看了古书,用罗盘来定向,最后排了古历的腊月初八这个日子。礼团的183家人,有钱献钱,有力献力。这根柱子就是我用右肩膀抬来的。”家住礼团鼓楼旁的陆昌华指指鼓楼内那根合抱大柱说道。
在侗族人的心里,修鼓楼是最大的事情,一生也不一定能遇上一次。陆文礼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重修礼团鼓楼的盛况:开工仪式上,要杀鸡、画符,摆上三条腌鱼,焚香烧纸。那天,他倒上米酒,嘴里念着师傅陆培福的名字,看着面前那堆香纸慢慢燃尽。横梁、立柱、门头,一件一件,在匠人们的巧手之下如搭积木般,高有十三重檐的鼓楼直矗而上。挺拔的鼓楼给整个村落增加了无穷活力,这是社区最为醒目的公共财产,无数的神奇故事和着歌声在这里流淌。
那天,礼团合村团聚,为他们建造了最大的鼓楼摆起合龙宴。整个礼团就像过节,且酒且歌,不醉不归。
鼓楼之下芦笙会
又到了中秋左近肇兴两年一度的芦笙大赛。10月4日中午一点,义团鼓楼旁已经摆好二十对红桶,桶里的侗家米酒飘散着甜蜜蜜的味道,哪一边的芦笙队输了,挑红桶的女孩就要用贝壳舀起米酒敬上。12岁的侗家女孩陆旭桃穿上盛装,阳光丝丝缕缕,洒在捶过蛋清的亮布上,泛着紫红的光泽。陆旭桃已经是第四次挑红桶,青涩的年华就在这样香浓的日子里慢慢流淌。鞭炮声起,二十个侗家女孩踏着青春的足音,打起花雨伞向设在田坝中的芦笙场出发。
如果说,由大歌、琵琶歌、礼俗歌、酒歌、踩堂歌、儿歌组成的侗歌是侗家儿女的精髓,那时而高亢,时而低缓的芦笙就是侗家男人的魂魄。
18岁的陆家刚摆弄着长达两米的芦笙,把发黄的吹嘴擦了又擦。他有些紧张,父亲拿着另一支芦笙也站在队伍里,同样身着窸窣作响的簇新上衣,等着开场时刻。
场坝上早已人山人海,山野的高地,木楼之上人群喧嚷。来自肇兴周围的几十个芦笙队已经拉开阵势。评委们驻守在离比赛地一公里远的地方,用敏锐的听力辨别演奏者水准的高下。
陆家刚端起芦笙,嘴唇对准那个小孔,紧张陡然消失。轰然而起的短吟穿透每个人的耳鼓,急促的调子把全场一下子鼓动起来。
最后的芦笙齐奏《扫场曲》是比赛最闹热的时分,此刻的音乐如此生机勃勃,那高筒芦笙巨大的张力,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一场上万人的集体狂欢中,宛若梦境。
温情的行歌坐夜
陆培秀家距离黎平69公里。
她68岁了,韶华已逝,脸庞不再美丽。她坐在长凳上,眼睛看着地面,双唇一开,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吟唱立刻窜上苍穹。她闭上双眼,陶醉在吟唱中,无伴奏,歌声飘向幽远的夜空。
侗族人生来就会唱歌,几天几夜也唱不完。没有侗歌就没有侗族人的心灵世界。月堂之内,夜夜欢歌,肇兴的秋夜,也因此无人入眠。
陆培秀家如往常一样,聚满了学唱歌的娃娃。
40多年前,20出头的陆培秀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中央民族歌舞团,也如今夜般吟唱。距离不远,则是才旦卓玛的高亢歌声。
陆培秀在北京唱了10年。
1960年代,中央民族歌舞团到黎平来选了5位歌手,肇兴就有两个。那天,陆培秀首接一首,停不下来,北京来的老师按下录音键,惊讶地说:“你会唱四十多种侗歌呢。”
陆培秀家里出了好几个歌师,三四岁,会讲话时就会唱歌。“我就是喜欢唱歌,哪里有人教,我就去学,我不识字,全靠好记性。”
十几岁的时候,陆培秀所在的鼓楼有两个歌队,女的有15个人,男的有七八个,陆培秀是女歌队的头。到了晚上,15个女孩子就在陆培秀家里,听婆婆、姨妈教唱歌。“婆婆会唱的歌多,又会自己编,现在想起来婆婆编的就是现在的生活哦。那时候,我们穷,都只穿得起草鞋。婆婆唱道:‘现在我们穿草鞋,以后命好了,上坡下坎,皮鞋当成草鞋穿'。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饭养身,歌养心。”这句流传很广的侗谚足以窥见侗歌在侗族人心中的地位。
培秀是被妈妈叫回贵州的,她为女儿找了个歌师做丈夫。
陆培秀丈夫陆海安是男歌队的罗汉头,“我妈妈当初看上他,就说这崽会唱歌,又会编歌,他的歌三天三夜都唱不完,没人能唱倒他。这样的男人哪里找?”婚后半年,陆培秀想回北京。她走了足足两天,晕倒在路途。就这样,她再没去过北京。
从此,北京少了个歌手,侗乡有了最好的歌师。
“唱支白天歌,白天唱来夜还把歌合。白天唱来夜晚歌不断,不唱这歌难把长夜过。”农闲时节,陆培秀的歌队和陆海安的歌队相约来到鼓楼下,和着侗族琵琶或牛腿琴声,清甜悦耳的歌儿在鼓楼里久久萦绕,穿破肇兴夜半的静谧,洞开了爱人的心扉。
“牛死留有角,人死留有歌。”这句古老的侗谚与这些个行歌坐夜的晚上就常驻心里了,像暗夜中的点点灯光,让人无数次地还原着侗寨肇兴的声光影色,纷繁的人世也回荡着迷人的温暖。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