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文化奇缘】鲍屯古村落

【文化奇缘】鲍屯古村落

关键词:贵州旅游,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0851-5943266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5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北部,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落,名叫鲍屯。它的原名叫杨柳湾后改为“永安屯“,因为90%以上的村民姓鲍,而改称鲍屯。
鲍屯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原来是明朝“
调北征南”大军一支先锋部队的一座军营。是鲍、汪、江、吕、许等五姓的祖先共同用智慧和汗水建设起来的。最初,建屯是为了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夺取“调北征南”战争的胜利,完成明朝统一中国的大业。村庄的建筑考虑了作战的需要,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房屋、街道,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军事色彩,是一座用石头建筑起来的坚固古堡垒。“调北征南”战争结束后,鲍屯人逐渐从屯军转为屯田,从军人变成了一般的老百姓。但是,为了保卫西南边疆的安全,防止土司武装和土匪的攻击,600多年来,他们十分重视军事设施的建设、维修和保护,是所有屯堡村庄中,军事设施保存较好,军旅文化内容最丰富的一座独特古村落。
一、“八阵图”古村落
鲍屯的村落建筑十分独特、奇妙。村落的整体布局、每条街道、每座房屋的设计和建造,都充分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
整座村落的建筑体现了明代中轴、对称的城镇建设理念,村庄主要入口、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练武场、古戏台及鲍氏宗祠等建筑物,由建在南向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两侧,由数百座石头房屋组成8条弯弯曲曲的街道,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八条街道,分别叫做青龙阵、白虎阵、长蛇阵、雄狮阵、金鱼阵、火牛阵、玄武阵、鹿角阵。每道阵地都有防卫设施,都是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此外,村子四周原来筑有一道椭圆形的围墙,保护着村子的安全。目前围墙尚存数段,长近百米。原来村中有两座石碉堡,因年久失修,一座已拆除。它高约30米,是村内的制高点,可以用火力控制全村。战时,它既可作为村民的避难所,又可作为村作战的指挥部。鲍屯外围受敌威胁较大的西北、正南、东南方向上,建有带子街、小果园、蚱塘河三个小村庄,作为前哨阵地,保卫本屯的安全。在受敌威胁最大的正南方向,利用垭口山、小菁山、大菁山的有利地形,依托天然溶洞和悬崖绝壁,构筑坚固的城堡,与本屯形成犄角之势,强化了鲍屯正面的防御。
据鲍屯《鲍氏家乘》记载,鲍屯自建屯以来,曾多次遭受战火的洗礼,由于防御工事完善而坚固,每次都安然无恙。例如清朝末年,有一次“长毛贼”围攻鲍屯,激战一整天,未能攻破该屯坚固的防御工事,最后放火烧毁了鲍家祠堂等3幢房屋慌忙撤退。传说明末,鲍屯曾作为南明小朝廷的“临时首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此调兵遣将与清军作战长达两个月之久。
我们认为,鲍屯是明朝初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军事古村落,“八阵图”,是我国古代村落建设史上十分少见的。作为一个小小古村落,早在600多年前,就达到了如此完善的防御体系,实属罕见。它宛如是一座明代的小型军事博物馆,是研究明军战略战术和战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国防教育的好园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点加以保护。
二、千年鲍家拳
鲍家拳是鲍屯村世代相传的著名拳术,也是贵州所有屯堡村寨中尚在流传的一种武术,它包括108棍、单刀、双刀、枪、铛、徒手等多种武功,是鲍屯村特有的军旅文化遗产。
鲍家拳的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省《徽州府志》记载,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护车中尉鲍伸来镇守新安,将鲍家拳带到歙县。洪武二年(1369年),鲍屯鲍姓始祖震威将军鲍福宝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远征西南,又将鲍家拳由安徽歙县带到贵州安顺地区。从此以后,此拳术在鲍屯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至今已传二十多代。如果按照传说,鲍家拳是由当年齐大夫鲍叔牙首创,则历史更为悠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鲍家拳曾在明军“调北征南”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鲍屯人曾用鲍家拳屡立战功。“调北征南”战争胜利结束后,鲍屯人遵照明朝“以武功定天下”的战略思想,将鲍家拳作为村庄的传家宝,在村中修建起练武场和比武擂台,利用农闲季节,组织青少年操兵演武。使鲍家拳得到传承。
600多年来,鲍家拳不仅保护本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还为保护临近屯堡村寨的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旧社会,一些较小的村寨常遭受土匪的抢劫和反动官兵的掠夺。鲍屯的武术队和拳师们
旦知道消息,就会立即赶去救援。例如,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一个排兵力,乘赶集之机,明目张胆地跑到猪场村去抢劫。鲍屯武术队闻讯后,赶去救援,将国民党官兵打跑,使赶集的乡亲们避免损失。
自明代以来,鲍屯每个历史时期都培育出几个德艺双全的武功高手,作为鲍家拳的领军人物和拳术传人。例如民国时期鲍家拳的顶尖高手是鲍茂凡。他不仅精通鲍家拳,而且大小洪拳、棍术、刀、枪、剑样样都会。他身高一米八五、体格强壮,从小就跟长辈们苦练拳术,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夫。每年农历正月、七月农闲时节,就在自家院子里教年轻人打拳舞棍。秋收时,从不把收割的谷子拿到外面去打米,而是将谷子放在自家的大擂钵中(每次几十斤),用双手将谷子舂成米。他为了练手的抓功,常将新鲜的牛皮钉在木板上,用手去抓。由于新鲜牛皮很滑,并且钉得很牢固,很不好抓。但他从不气馁,坚持锻炼,直到抓下来为止。有一次,鲍茂凡挑着120斤谷子去吉昌屯赶集,路上遇到两个抢人的强盗,一个背着枪、一个提着刀。他把谷子一放,操起扁担就和那两个强盗打起来,只几个回合,就把背枪的强盗打倒在地,提刀的强盗挨了几下,拔腿就跑。还有一次,威宁农民放猪到旧州来卖,被旧州人欺负,鲍茂凡上去打抱不平,被三四十个人团团围住。他用一根扁担上下飞舞,把这些人全打翻在地。旧州人因此摆下谢罪宴请鲍屯人吃。
在鲍屯历史上,不仅男人练鲍家拳,部分妇女因保村护家的需要也练鲍家拳。有一次,一伙土匪利用鲍屯男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偷袭鲍屯。懂武术的妇女们自动组织起来,依托屯内坚固的巷道和房屋,抗击土匪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把土匪击退。从此以后,鲍屯妇女获得“娘子军”的美誉。
由于鲍家拳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战绩,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屯堡文化区内,鲍家拳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鲍家拳,坏人是胆战心惊,好人是举起大拇指赞扬,因此,安顺地区有“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最近,为了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示,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和大西桥镇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鲍屯重新成立了男子武术队和女子武术队,由鲍家拳的第21代传人、目前武功最强的鲍灵佑任总教练。武术队在今年2月中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组考察鲍屯时作了精彩表演,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女子武术队还计划于今年7月到北京表演。鲍家拳可以得到传承。但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大量高科技武器使用于战争,鲍家拳的军事作用正在不断降低;广大青少年因升学和就业压力,集中精力读书,对学习拳术不太感兴趣,加之当前鲍屯精通鲍家拳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并且还需要外出打工,谋个人生计。因此,鲍家拳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后继乏人和失传的危险,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战舞古军傩
鲍屯有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武剧,过去人们叫它“跳神”。其实,这种武戏是一种在我国北方、中原、沿海等地早已失传的古“军傩”是鲍屯人的始祖最早把它引进到安顺地区并保存至今的军事戏剧的“活化石”。因为它与战争有密切关系,我们又叫它战争舞蹈,简称“战舞”。
军傩起源于古代的傩舞。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甲骨卜辞。最初,傩舞是一种祭祀舞,用于“傩祭”。每逢年岁末,舞者戴着面具,由“方相氏”带领舞蹈,在室内驱赶鬼、疫。据记载,周代宫廷就有傩祭的仪式。
由于傩舞者的面具形象狰狞恐怖,对敌人有恐吓的作用,后来,傩舞就被用于军事,成为训练士兵和祈求战争胜利的祭祀活动,同时通过跳傩舞训练士兵强壮的身体和熟练掌握手中武器的本领。据说周武王曾在战场上以宏大的傩舞阵势让敌人丧魂落魄。于是,傩舞就逐渐变成一种战争的舞蹈和武戏,人们称它“军傩”。
明代以前,军傩广泛地流传于皖南徽州等地区。洪武二年,鲍屯始祖鲍福宝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贵州。由于战争和军旅文化生活的需要,将“军傩”从徽州歙县棠樾村带到鲍屯,并且,对古军傩作了一些改革,淡化了封建迷信和鬼神的色彩,并将鲍家拳的武功运用于傩戏之中,把跳傩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每演一场戏,就好像进行一次战斗演习和训练,因此过去鲍屯演军傩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
过去,人们常把鲍屯的古军傩纳入安顺地戏的范畴,其实仔细观察,它与一般地戏是有所不同的。它虽然同一般地戏一样,戴假面具,锣鼓伴唱伴舞,身着战袍,使用十八般兵器杀打拼剌,唱腔激越粗犷,套路多富有生活情趣,动作勇猛逼真等等,但是它的最大不同点是强调歌颂战争的英雄人物,使其更具有实战性。鲍屯历来主要演出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三台军傩戏,都充分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
看过鲍屯古军傩表演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它与京戏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头上都插长长的庆鸡尾毛,身上都穿战袍,背上都背数面彩色小战旗,都使用枪、剑、戟、鞭、锏、斧、钺、棍、拐、矛、钩、棒、铛、锤等十八般兵器。不同的是,京戏是画脸谱,而鲍屯军傩是戴面具。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姐妹戏,都是从古老的傩戏(傩舞) 演变过来的。因此,鲍屯的古军傩,对研究京剧、徽剧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很好地加以保护。
四、明军美食品
鲍屯人的始祖,是明军远征西南的先锋部队。他们初到鲍屯时,由于远离战略后方,后勤保障供应不上,加上当地人烟稀少,无处购买食品,只好靠采集野果和挖野菜充饥。当地山上有一种小野果,只有黄豆一般大,成熟后颜色鲜红,颇像山楂,味道酸甜,但营养丰富,他们每天就靠吃这种野果过日子。后来大家把这种野果叫做“救军粮”,意思是说它救了明军的命。直到600年后的今天,“救军粮”仍然是鲍屯人喜欢的美味食品。
后来为了解决军队作战的必需的食品,鲍屯人的祖先开荒种地,养猪、养羊、养牛、养鸡、养鸭、养鹅、养鱼等,并且运用特殊的加工技术,将收获的各种粮食及家畜、家禽,加工成各式各样便于保存、运输的军旅食品,保证明军行军作战的需要。例如将大米、玉米、高梁等粮食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年糕、粉条和米酒;将黄豆加工成各种豆制品;将家禽、家畜,腌制成各种腊制品;将各种禽蛋加工成咸蛋、松花蛋、茶鸡蛋等;将青菜、白菜、大头菜、萝卜、姜、洋姜、辣椒、蒜头、蒜苔等蔬菜,用特殊的加工工艺,腌制成独具风味的咸菜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明代军旅食品,对保障明军“调北征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这些军旅食品具有味道香美、营养丰富、加工简便,便于长期保存等特点,深受鲍屯后人的喜爱,其加工技术和工艺流程,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鲍屯一种独特军旅饮食文化。现在每年秋收后,特别是腊月间,鲍屯家家户户都投入紧张加工食品的工作,为春节和次年的农业生产作好准备。有的农户将自已加工的食品送给亲朋好友品赏,有的将食品拿到集市上出卖。
目前,鲍屯的明军食品生产,在安顺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和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如能系统地加以研究和开发,进行规模生产,不仅能为该村开辟一条发财致富的门路。而且能为我们研究明军后勤保障的方法和特点,改进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