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古道驿站】水陆都会镇远

【古道驿站】水陆都会镇远

关键词:贵州旅游,风景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0851-5943266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9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这隐藏在云贵高原东部大山中的古城,曾是盛极一时的"水陆都会",扼守着由湖广经贵州入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的古驿道。驿道上、古城里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引人追踪寻味...

   在中国第一批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中,有一个古城叫镇远。它位于接近湘黔铁路的北端,隶属黔东南州。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水乡城市,贵州唯一形若江南水乡城市的古城,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素有“滇头楚尾”、“入滇咽喉”、“湘黔锁阴”之称。古城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因而在历史上还被称为“水陆都会”。由湖广经贵州到达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的古驿道就通过这里,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

另类江南

   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首先察觉到的,就是那里的楼房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飞檐翘角的屋顶,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排列有序的依在清幽的舞阳河畔。水波荡漾,楼影颤动,漂浮不定。

  贵州,是一个十足的山的海洋,走到哪里都是山,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因此而博得了“山国”的别号。在这样的一个“山国”里,石头和树木自然成了贵州山地民居最主要的构筑材料。加上贵州的气候多潮湿阴晦,少日照劲风。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就使得贵州的山地民居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形式: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石板房和以木料为主的

吊脚楼,这两种形式的民居都非常别致精美和实用。石板房多分布在省会贵阳市的近郊或地区,而吊脚楼则主要分布在东线(如黔东南州地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集中区域。

  那么,形若江南水乡的四合院建筑怎么又会出现在贵州这样的环境中呢?并且,像古城镇远这样的水乡建筑在贵州也不是这一处。特别是在安顺地区和黔东南州的隆里古城,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若说镇远虽有山,但也有水,这样的建筑在那里出现也还尚可理解,可是,在那两个地方,却没有像舞阳河这样碧波浩洋的水,即使有水,也只是一般的小溪流或是离得很远的瀑布,而水乡建筑式的楼房竟然也存在着,所不同的是,有的是以砖瓦为主要的构建材料,有的却是以石板为主要的构建材料而已。

  倘若真要究其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要穿越几百年的时光隧道而回到明朝时期去了。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将一直未肯臣服而踞守在云南的元朝巴扎刺瓦尔密一举扫平,便发动了多次的“平滇”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以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川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带兵三十万从湖南原溪、沅州进入贵州而进行讨伐滇黔的军事大行动。这次战争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明军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部分官兵在那里驻守着,一边演兵练习,一边耕种田地,以防地方武装的东山再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屯田驻军”。这些官兵大约近六千多人,他们多固守在西南大驿道在贵州的重要位置,如隆里、镇远、安顺天龙、云山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西南大驿道通往云南而去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必经之路。

  这些明朝官兵有的是带着家眷来的,他们驻留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在贵州养家糊口,并度过了他们的余生。没有成家的,后来也娶了当地的女子成了家。水乡和山地缘结在一起了。这是历史的因素,也是人为的因素最终导致的,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拓展了一个精彩的脉络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样,江南水乡的四合院也就因为这个历史的,同时也是人为的因素而与贵州的山地民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风味别致的建筑。这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构筑得太完美了,构筑太得顺理成章了。并且,曾经用来娱军的军傩后来也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戏。在贵州一些屯军之地至今还有人还穿着明朝时期江南水乡的服饰,沿袭着明朝江南水乡的一些习俗,而这些几乎成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绝版,因为即使在江南水乡,现在也很难得见到这些珍贵的文化了。

儒、释、道三教合一洞

  镇远古城不但是西南大驿道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之地。由于地理的特殊性,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儒学、佛教、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之地。

  在镇远卫城的尽头处有一个占地达二万平方米,由北至南长达一里多的庞大的建筑群。这个气势不凡的建筑群共有大小一百多间的亭台楼阁,它们错落有致地分散在舞阳河畔的中河山麓。这其中既有雄伟肃然的宝殿,也有凌空高倚的阁楼,曲廊回旋,亭台相接,饰以葱郁的藤萝古树和若隐若现的山洞,非常的壮观、神秘和气派。这,就是镇远的王牌景点,被誉为和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的称号之一的青龙洞。

  青龙洞的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并非全在它倚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还在于它曾经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并曾经因此而扬名于印度、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从中河山麓拾级而上,便来到了青龙洞的山门处。这山门并没有像其它庙宇的山门一样巍峨壮观,而是一种牌楼式的八字门。门楣的竖匾上有“青龙洞”三个草体阴文。

  进得大门后,你会逐一地看到吕祖殿、观音殿、中元禅院、老君殿和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释、道三教风格的建筑。在这三教的建筑中,尤以道家建筑老君殿和儒家建筑圣人殿显得最为亲近,二者呈并体连翼之状而矗立于巨石之巅。仰望两殿,目眩头晕,皆惊险骇然。两殿之巅,飞檐翘角,交相比翼,恰似一双凌空欲飞的飞禽。斜目两殿,飞檐翘角穿插错落,一若勾心斗角之兽,蠢蠢欲动。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儒释道三教本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可如今却如何的竟然偏偏地凑在了一起呢?更何况自古以来,大凡是和尚占了山头,道士就得另外“开灶”,二者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凑在同一山头的。可在镇远的青龙洞里,二者竟然就凑得如此的“亲密”。

  或许,北宋道士张紫阳和金道士王重阳的说法正好可以对青龙洞三教合为一处的建筑风格做一个比较完美的诠释: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但是据有关史籍记载,其实“镇远现象”并不是三教同时出现的,差不多是一个教派走了,另外一个教派就随之而来的。先是一和尚来此建立了庙宇,再是张三丰来此修炼,紧接着,王阳明也随后而来。那时期,由于镇远稳控了西南大驿道和沅江的上游,下湖南,通云南而去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家,从而使得镇远不仅成了军事上的重镇,商业往来的大都会,还使得它也成了儒释道三教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

舞阳定太极

  当源源流长的舞阳河来到了镇远后,就在中河山脚、青龙洞下来了一个S形的大拐弯。这舞阳河不拐弯则罢,它这一拐弯竟然就让平凡的镇远在瞬间就变得超凡脱俗,不可思议了。整整好端端的一座城,就被它这个突如其来的S大拐弯一劈两半,并蜿蜒成形,巧夺天工的构筑成一个天然的阴阳八卦太极图,南北两端的府城和卫城成了太极图上的阴阳两点,顿时就显得阵势逼人,气度不凡了。

  明太祖时期,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在途经镇远时,一大将军登高俯视,立时就被镇远的地理气势给震慑住了。于是,在攻下了云南后,他便下令在镇远建立城廓,并派兵在此屯田驻守。接着,又在镇远分别设立了镇远卫、平溪

卫、青溪卫、偏桥卫四个形成犄角之势的卫所。随后,又在镇远城的周围设立了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可相互呼应的军事屯堡,并派了近五、六千人在这百来个屯堡里驻守着。镇远因此而成了西南大驿道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锁钥湘黔。陆路控制着云南,水路控制着沅江。镇远也就从此成了大气候。

  来镇远屯田驻军的兵士大多来自江南水乡,他们来到贵州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有的是带着家眷来的,当局势稳定下来后,他们就在镇远种地生子,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没带家眷的,就在镇远娶了当地的女子,也过起了相对安稳平和的日子。江南兵士的到来,不但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同时也融合了贵州的部分本土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合”文化。

  一场战争既平息了政治风波,稳定了时局,同时也滋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来,这是当朝者始料未及的,也是历史上一个偶然性的文化奇迹。

  镇远的民族风情缤纷绚丽,淳朴诱人,就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也将这里誉为“歌舞地”。(见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一年中,几乎月月都有热闹非凡的民族活动举行。往往这个民族的活动刚刚过去,另外一个民族的活动就又开始了。比较典型的有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也称“播种节”),是离镇远约三十余公里的的报京侗寨最盛大的节日。四月八苗族牛王节、五月五龙舟节、六月六苗族吃新节、七月七侗族歌会、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九月九苗族丰收节等。

  当然,在这所有的节日中,最为盛大也最为热闹的当属五月五的龙舟节了。镇远的龙舟赛事由来已久,据(嘉靖)《贵州通志-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制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扮演戏剧”。

  五月五日,既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也是镇远举行龙舟赛事的盛大日子。这天到来之时,参加龙舟赛事的桨手们都要来到青龙洞的山门前的龙坛上举行一个庄严的祭龙仪式。仪式完毕,锣鼓唢呐就一起咚咚镪镪咿咿呀呀地全响开来。随之,四个彪形汉子就将彩绘的龙头给扛了,绕街游行。身后紧跟着的是参赛的各队桨手。他们皆肩扛桡片鱼贯而行,颇有些气势的。游至码头,各队人马执桡登舟,下水待备。

  赛事开始,只见两只个喷着火焰和水花的彩舟在前面破浪开道,后面的参赛舟楫似离弦之矢如影附形。岸上,锣鼓声、唢呐声、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水里,几十百把桡片将舞水击拨得嚯嚯作响,舞阳河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据说,这样的热闹景象在镇远人的先祖时期就有的。据(乾隆)《镇远府志》载云:“划龙船,以木雕龙头,龙尾系于船只前后,放于中流……,舟上龙有五彩,在前者胜。苗人男吹芦笙,女旋绕而舞,其音铿然,观者如云”。在镇远,就连十一、二岁的后生们都能将船只划得贴水而飞。我们在镇远采访拍摄时,曾得到一伙热情的镇远后生无偿帮助过。他们大多只有十一、二岁,划船技术却个个娴熟无比,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永远的水陆都会

  镇远地处沅江上游,紧控西南大驿道通往云南和缅甸、印度、老挝等国的要塞。曾经战云密布的古城镇远,因为占据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军旅往来,商贾云集,使得它成了一个“舟车辏辐,货物聚集”的水陆大都会。从云南到镇远有二十一站,从云南到镇远的货物大都是依靠人挑马驮的方式,到了镇远后,就可以顺着水路而沿着沅江一路到达常德。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枢纽为镇远的商业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到了清朝时期,镇远的商业就成了“黔省一冠”。

  常德的商人常常将他们的布匹、粮食、食盐和其他镇远军民的生活必用品由沅江运到镇远,然后他们还将部分商品通过西南大驿道运往云南等地,甚至东南亚国家。后来,有的客商干脆就在镇远坐地买卖。他们把镇远作为一个货物买卖的中转点,卖掉了从常德带来的镇远军民必需品,又将镇远的土特产收集起来,再从水路运到常德进行贩卖。当他们有的从云南转货回来时,就顺便带了一些云南的铜、锡之类的带到了镇远,结果竟然卖出了高出在云南的两到三倍的价钱。这样难得的商机激发了云南的商人们,后来云南的客商就跟着来到了镇远。随后,江苏、四川、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以及广东广西的客商也相继闻风而来。而诸如布匹、粮食、食盐、瓷器、餐饮、客

栈、杂货、屠宰等各行各业也潮水般涌现开来,为镇远的商业的繁荣注入了一股股鲜活的血液。

  这样一来,镇远就成了一个“舟车辏辐,货物聚集”的全国性商业大都会了。就算是现在,镇远也仍然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客商。

  外地客商的进驻,自然也会带来他们故乡的文化。比如一些习俗、戏剧等。在镇远,我们发现有一个规模宏大,建筑风格雄伟壮观的会馆叫“天后宫”。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天后乃是海神,是福建等沿海一带省份所信仰的神灵,贵州的镇远地处云贵高原,离大海甚远,却为何会有形若“妈祖庙”的“天后宫”这类建筑呢?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舞阳河作为楚、黔、滇历史上的水上通道,而多福建旅居商贾和为官人士,这座“天后宫”就是旅居福建的客商和为官人士共同筹资修建的,因而又被称为福建会馆,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每到天后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宫”里就要上演辰河戏、阳戏、以及花灯戏等。

  随着各省的客商纷至沓来,为了扩大影响和增加势力等原因,这些外省的客商纷纷拉帮结派。紧接着,各种会馆便随之出现了。首先是势力最大的江西人将先贤文天祥搬出来支撑“门面”,并建立了江西会馆;福建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在镇远做官的人多而把妈祖也请进了大山,建立起规模最大的“天后宫”(福建会馆);安徽、浙江、江苏人联合起来建立了江南会馆;湖南湖北人也合起来建立了两湖会馆;以“天下老广是一家”为口号的广东广西人建立了两广会馆;山西人经营钱庄、陕西人经营当铺,他们共同控制着镇远的金融,便商量建立了秦晋会馆;北方的客商由于来得比较少,便联合建立了冀鲁豫会馆;四川的客商后来渐渐的来多了后,也跟着建立起了独立的四川会馆。这就是镇远有名的“八大会馆”。这些会馆都设有自己的戏楼等娱乐性质的建筑,每到节假日,他们并各自来到自己所属的会馆修休闲娱乐、聊家常、谈生意、看戏剧。

  伴随着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不断兴起,很多行业还成立了各自的行会。缝纫业成立了轩辕会;行医卖药的成立了药王会;酿酒卖酒的成立了杜康会,就连杀猪宰牛的、理发的、做搬运的以及泥水匠、木匠、石匠等也都纷纷成立了各自的行会。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现在都市里的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商业协会,比如房地产协会、出租车协会等。他们的产生,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各自行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朝着一种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镇远作为一个繁荣的水陆大都会究竟繁荣热闹到了哪种程度呢?镇远流传的这句谚语就描述得非常生动和形象了:“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 。

  当我在镇远的街道上漫步的时候,看到满街林立的商埠和那飞檐翘角的吊角楼时,我思想就老是收不住缰,翩翩的朝着岁月的隧道一路翻飞。我想起了浩浩荡荡的江南大军进驻贵州时的情景,也想起了当年镇远那繁荣的商业景象。想着那些繁荣的景象时,我又把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给想了起来。我觉着那时候的镇远景象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中国的美术史上应该有第二幅《清明上河图》的,那图里的景象是丝毫不亚于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而直到现在都是没有关于镇远当年繁荣景象的图画的。这是不是美术史上的遗憾和镇远的遗憾呢?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