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贵阳花溪文琴与地戏

贵阳花溪文琴与地戏

关键词:贵州艺术,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花溪文琴] 传入青岩可追溯到清代晚期。由于参与者多为文人,称人雅士之乐。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青岩镇的文化人白卫南、李光全等人将文琴戏传入青岩镇。该戏传入青岩不久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尽管其演唱场地小(为座唱),观众不很多,但其影响较大,不久有刘盖成、刘孝琪等人参与其中并成为骨干分子。以上这些人即是骨干也是创始人。在20世纪50年代,李光全到贵阳去教黔剧班学员唱戏,后来在戏校当老师。到60年代时,青岩的文琴戏扩大并改名为青岩黔剧队,这个时候,伴奏乐器不光是一架洋琴,增加了二胡、三弦及打击乐等乐器,其服装是川剧队支援的,人员扩大到10多人。
  青岩黔剧队成立以后,演出了《借亲配》等剧目。青岩黔剧队与青岩川戏的相似原因而消失。
  [花溪地戏] 源于古代的“扮傩”。“扮傩”是为逐疫鬼,迎神灵,保平安的祭祀仪式。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贺长龄编修的《贵阳府志》载:“土人、贵筑、广顺、贵定皆有之,岁首迎山魈,逐村屯为傩,击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饮食之。”花溪地区的地戏,至今仍有上述的习俗。如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
  经统计,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他们是以下18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谷蒙(燕楼村有两泼)、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这种表演场合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风貌近是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用职权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红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