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傩堂戏与道教

傩堂戏与道教

关键词:贵州艺术,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7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傩堂戏以“驱逐鬼疫,禳灾纳吉”为目的。是德江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面对历史现实,追求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重人贵生”的信仰理念。然而,道教信仰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为傩堂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已经涌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傩堂戏并没有受到“文革”大肆查禁和焚炬的影响而失传断代,而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实的群众信仰基础在“政治舞台”的背后暗暗地传承和发展。为此,笔者仅就傩堂戏与道教的关系谈点管见。
茅山与德江傩堂戏
傩堂戏《报门》中有“风吹茅草扫地开,吾从茅山学法来”的唱词,掌坛师《师坛图》上也顶敬有“茅山启教”。那么,“茅山”究竟出自何因何源呢?据《茅山志》记载“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西汉时陕西咸阳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不远千里来此修道,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得道成仙后被尊称为‘三茅真君’。三茅为百姓采药治病的功德被人们深深地怀念,茅山也因此而得名。茅山历史悠久,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誉”。“茅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位于江苏省西南。由北向南蜿蜒数百里,主峰大茅海拔372.5米,以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而闻名于世。”①据大量资料介绍和史实考证,德江傩堂戏是从湖北、湖南一带传入的,对于这一点无论从族源、地理环境、民风民俗、语言称谓和历史上移民的“屯田定边”政策的实行等都可以肯定,勿无置疑。那么,湖北、湖南又是从何时何地传入的呢?笔者仅以德江傩堂戏掌坛师《师坛图》上的“茅山启教”、“药王会上”和傩坛布置所涉及道教神祇人物为线索进行推测认为:茅山启教与中国道教圣地茅山有一定关联。
(一)从历史渊源上看。“历史上的茅山曾以‘三宫、五观、七十二庵房’显赫了好几百年。据说自秦始皇登茅山采药求长寿后,到茅山求仙访道的仿效者不乏其人。故此,历代上清派宗师魏华存、杨羲、许谧、陆修静、司马承祯、陶弘景、王远知因此而名垂千古……梁代天监时,著名道士陶弘景就隐居于此修炼,开创了道教上清派,又称为茅山派。”②在茅山最大建筑“太元宝殿”内现今仍然供奉着“三茅真君”的神像。“道教茅山上清派宗奉茅盈为至尊祖师,道教称其能‘出入太微、受事太极’。皇封诰称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③“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公元376年至396年),太即太一,在道教中指至高无尚,元即元阳真气。此外,是道教术语,称头发为太元。《黄庭经》载:‘发神苍华字太元。’注曰:黑与白,谓之苍,最居首上,故曰太元。”④史称,“宋哲宗皇后遇病,茅山元符万宁宫道士刘混康以符咒将病治愈,哲宗对刘混康感谢有加,敕赐玉、玉符、玉圭各一,翌年改号为元符。”⑤由此可见,茅山上清派在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之前就已经盛行了。然而,德江傩堂戏《师坛图》上的“茅山启教”,因无确切记载可考,个人认为,应该是与中国道教圣地茅山有关联的事。
(二)从傩堂戏的坛规上看,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大多是口耳心传,但有严格的坛规规定,泉口乡陈茂周先生一坛在传承上则是以“兴旺开杨胜、通灵高真清、道立安应广、顺明正乾坤”二十字传辈份。其《师坛图》上的人名从传入德江已经转换了两次,现有四十多位传坛法师。历代祖师名已不在其《师坛图》上,而顶敬的则是“茅山启教”。傩堂戏《师坛图》按规定:“《师坛图》上的师名转换两次以后,就要依次将前代师名减下来,再补上新增的师名,现在《师坛图》上的师名最多不超过四十人。”⑥由此推算,历代祖师名均已被减了下来。故此,在《师坛图》上未见历代祖师名,这给考证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在《师坛图》上每坛都少不了对“茅山启教”,“药王会上”的顶敬。再说,傩堂戏《迎三元法主》中有“拜请上坛七万七千祖师爷的”唱词;《祭兵》仪式中“茅山有个李老居,天开皇榜传正教,我要学炼仙妙法,将法拿来治瘟癀……锣一捶、鼓一声,拜请法主下天门,法主下凡无别事,共请仙法救凡民。第一法主张天师、第二法主李老君、第三法主赵侯将,第四法主真武神、第五法主五通将、吾无师父第六人,茅山启教第七主、傩公祖师第八人,八位法主降法台,降到台上坐起来,从头一二排座位,要请仙法问从来。……茅山学法今圆满,当场祭下五猖郎。”⑦等等,诸多有关茅山和道教神祇的唱词。足以证明了傩堂戏与道教有由来已久的难分难解的事实。
(三)从道教起源和流派上看:道教的创立,都说到张道陵,实则在张道陵之前,已有神仙方士一派。神仙家起源于战国后期燕齐沿海地区的方士,他们相信世上有长生不死,自由来去和变化的神仙存在,幻想通过寻仙服药或锻炼保持身体等方术修练而达到长生不死,神仙方士自称能炼出长生不死的丹药,飞升成仙。在其演变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取巫术,阴阳五行、谶纬之术等理论后,逐步演化为道教。“梁代天监时,著名道士陶弘景就隐居茅山(原名句曲(容)山,又名地肺山)修炼,开创了道教上清派,又称为茅山派。”(有资料也称“丹鼎派”)⑧张道陵者,沛国丰(今江苏沛县)人也,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因药皆糜费钱帛、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闻蜀人多纯厚,巫风盛行,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鸡)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⑨另有资料介绍“张道陵只好算符箓派道教的起头,他本来的名叫张陵,是生在汉桓帝的时候,宋朝陈元静替他做了一篇《汉天师家传》说:‘真人讳道陵,字辅汉,姓张氏,丰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孙也。’起初博通五经,晚年入鸡鸣山学长生之道,引诱人民,欲学道者,须纳五斗米,所以叫做五斗米道。用符水为人治病,使病者饮符水,或书其姓名祈祷三官。后来他的儿子张衡及孙子张鲁继续传布,称张陵为天师,这个名号,子孙世袭,张角曾用这种方法号召造反,称为黄巾党。于吉也用这种方法治病,宫崇曾献什么于吉神书,这都是同一派的道教。张鲁的儿子张盛,起初搬到江西龙虎山,继承张陵的道统。他们有三件传家的法宝,就是一口剑、一块印、一本都功录,道教就开始正式的组织和宣传了。”⑩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张道陵身为江苏人,知识渊博,并有神仙方士的基础,认为蜀人纯厚,巫风盛行,易于教化。因其家境贫寒,为了生存便于立教传教的需要,于是,才带弟子入蜀修炼,正式创立五斗米道。“德江古为蛮夷之地,商周时为鬼方,春秋战国属巴国南境,秦属巴郡,汉属巴郡涪陵县,隋属黔州、庸州,唐设费州,宋、元属思州,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改水德江为安化县,治与思南府附廓,清光绪八年(1882年)将安化县移治大堡场。(今德江县城青龙镇),民国二年(1913年)改安化县为德江县,属思南府”。⑾在此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就其区域划分看,隶属巴蜀之多,从地理位置看,历来位居湘、鄂、川、黔四省的结合部。正因为如此,傩堂戏与道教各派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