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神的舞蹈】多姿的地戏

【神的舞蹈】多姿的地戏

关键词:贵州艺术,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5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明王朝建立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元朝残存势力的拼死反抗,边疆“诸蛮”不停地叛乱。为了防范“诸蛮”叛乱,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卫、所驻扎人马。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屯田的结果,巩固了边疆,养活了士兵,发展了当地经济,及把中原文化带进来。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地戏是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类。这种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
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地戏又称为"跳米花神"。其演出不用戏台,而是在村中院坝里进行。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新春佳节期间,演出时间断断续续约为半月,叫"跳新春"。另一次在阴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之际,演出时间5天左右,称"跳花灯"。这种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演员均为当地村民。"开箱"是地戏正式演出前举行的一种仪式(祭祀),在黄道吉日举行。届时全体演员身着戏装将装着面具的木箱搬到戏场,焚香化纸祭奠众神,然后开箱取出面具,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将面具戴上,列队前往有关场所如寺庙、山林、河流驱邪逐疫。每到一处,燃放鞭炮、焚香化纸,村民尾随观看,一派热闹而又神秘的气氛。"开箱"仪式结束后,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扫开场"结束便开始 "跳神"。这是地戏的主体,是正戏。正戏演完即举行"扫收场"仪式:念唱纳吉逐疫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酬谢诸神,然后收拾面具装人木箱抬回家中存放。地戏演出遂告结束。

  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

木和白杨。制作工序为:截林,即将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剖半,即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出坯,即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一面居中竖弹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面具雏型;白面,即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上彩,即用各种有关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最后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从人物造型上看,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
1.将帅面具
  地戏中的将帅面具最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独特,又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它们均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头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分。这类面具特别注重头盔和耳翅的精雕细刻。头盔多以龙、风作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龙、凤可多可少,有头有尾,龙有鳞,凤有羽,形体有圆有扁,形态变化多端。地戏面具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龙、凤这一民族精神。有一些特殊人物,则龙、凤并用,如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其头盔有龙有凤;关羽是丹凤眼,尉迟恭也有凤眼,他们的头盔也有龙有凤。头盔的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象,二龙抢宝、游龙戏珠、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双凤朝阳、多喜(喜鹊)多福(蝙蝠)等等都是地戏面具头盔装饰的主题之一。此外,星宿和神灵也是头盔装饰的重要主题。在地戏剧本和人们的观念中,有一些人物不是世间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或神灵所变,因而头盔上刻着与人物对应的星宿或神灵以示其身份。例如岳飞、薛仁贵、盖苏文、樊梨花、薛丁山等人物就是如此。岳飞是如来佛佛座前大鹏转世,头盔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薛仁贵、罗成、马超是白虎星下凡,头盔上刻着一只老虎;盖苏文是条青龙所变,头盔刻着一条青龙。如此装饰,本来被神化了的面具表现得更加神圣了。
  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将面具多为龙翅,李世民、岳飞、薛仁贵、薛丁山、盖苏文、罗成、马超、韩群虎、胡敬德、单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将面具则多为凤翅,如樊梨花、陈金定、穆桂英等等。另外,胡须也是地戏将帅面具的重要装饰,其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如韩群虎、裴仁基、罗玉、司马超、伍云召、朱灿等等。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面具强调煞气。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豹子胆、火烧眉、 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显得骠悍、勇武、刚烈、威猛、深沉。文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人物形象显得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劲。少将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嘴的刻法是 "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显神气"。眉气的刻法则是"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
  将帅面具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头盔和耳翅的装饰以外,还特别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一般地,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武将,关羽、杨龙、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脸多为刚烈、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杨玉成和尉迟恭;蓝脸多为果敢之将,如单雄信,麻叔谋;绿脸多为怪异者,如南洋王朱灿、尉迟宝林;白脸多为英武之将,如马超;青脸多为凶恶骁勇之将,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将帅或其他偏将、副将。
  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各个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便浑然一体了。
2.道人面具
  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或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为前来助战的神仙或修道之人。他们不戴头盔而戴道冠,相貌丑陋、怪异。如鸡嘴道人,面部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被刻成鸡翅和鸡尾,一副似人非人、似鸡非鸡的形象,整个造型于怪异中显现其反派人物的奸诈、狡猾性格。其他如铁板道人、飞钵道人,形象也非常怪异,而且生动传神。这些面具既写实又夸张,着重突出其精灵之气,使其形神兼备。
3.丑角面具
  地戏中的丑角面具使用得比较多,最常见约有歪老二、笑嘻嘻、老好人、烟壳壳、眼镜先生等。最为令人难忘的是歪老二和烟壳壳。传说歪老二是朱元障远征贵州、云南时在当地寻找的内线与向导。在明军与番邦交战中,他往返于其间代为明军传递信息。其面具造型,歪嘴皱鼻,毗牙例嘴,斜眉扯眼,髻上斜插一把木梳,面部多涂为红色,也有的涂为蓝色。整个形象非常滑稽。又如烟壳壳,是近代才出现的面具。他是个受鸦片毒害的典型。艺人抓住鸦片鬼毒瘾发作时的丑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动物面具
  地戏中的动物面具主要有虎、狮、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在造型上或写实或夸张,以充分体现各种动物的头部外表特征和内有特征为雕刻的着眼点。狮与虎的凶猛、马的温驯、猪的憨厚、牛的勤劳、狗的亲近、猴的淘气,都是那样的形似和神似,妙趣无穷,让人获得动物形象美的感受。

皇帝杨文广
国公皇帝
南洋王朱灿
草冠王雄阎海
元帅伍云召
元帅韩擒虎
元帅杨玉成
元帅罗玉
公子罗成
臣相宇文化吉
军师徐茂公
将军雄虎
将军裴仁基
将军宇文成都
将军李如桂
先锋官宇文成龙

总兵司马超
总兵官魏文通
薛丁山
尤俊达
陈金定
太保
太保物龙
土地公
秦母(秦叔宝母亲)
管家秦安
秀才
歪嘴老二
鸡嘴道人
铁板道人
尚司徒虎保马
吞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