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郎德寨的桥文化

郎德寨的桥文化

关键词:贵州艺术,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7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山县郎德上寨,拥有各种各样的独木桥、马凳桥、板凳桥、风雨桥、碇步桥、石板桥、石拱桥、楼梯桥、木仓桥、封檐桥、求子桥、祈寿桥、保爷桥、赎魂桥、扫寨桥等数百座,堪称苗岭山区的桥梁博物馆。
郎德村民之所以酷爱架桥,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民俗关系极大。郎德地处雷公山麓、丹江河畔,森林覆盖率达75%。寨后郁郁葱葱,村前流水淙淙,数十眼山泉潺潺进入山寨,切出条条沟壑,形成若干溪流。树多泉多,沟多溪多,桥梁建筑自然多。最早住在“左洞庭,右彭螽”水乡泽国的苗族先民,辗转迁居苗岭山区后,仍然保留“遇水架桥”的优良传统。甚至将架桥观念引申到求子祈寿、消灾祛祸等民俗事象中,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桥文化。这里略加介绍。
独木桥
郎德寨的独木桥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原始桥梁,即在小沟小溪和枯水季节的小河上平铺一棵原木便成。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砍伐以后其蔸不能生发的树木最好别用。民俗认为,杉树、枫香之类,砍后尚能生发,象征生生不息,是修桥铺路的首选树种。
碇步桥
碇步桥又称汀步桥,民间称之为跳礅。最为简便的跳礅是在河中放置几块石头。讲究一点的,稍对踏石加以修理,使其稳固平实。碇步桥与独木桥一样,深受河水变化的影响,需要不断架设,很少有一成不变的。
马凳桥
在河面较宽的寨前望丰河上,村民需在河中放置若干架马凳,凳上架设若干块木板,才能到达彼岸。以三根原木支撑形成的马凳,是此类桥梁的基础,故习称此类桥梁为“马凳桥”。“马头”顺水,“马尾”迎水,作昂首面向下游状。下游即为东方。苗俗认为,东方是先祖世居之地,昂首向东,吉祥如意。
板凳桥
板凳桥与马凳桥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桥墩由类似凳脚的若干原木构成,其上横铺木板,形似巨型长凳。其凳脚多少经常有变。板凳桥与马凳桥的寿命一般比独木桥、碇步桥稍长,不遇特大洪水,能用三五年乃至七八年。
石板桥
在小沟小溪上多架石板桥。其桥高低、长短,概由溪沟所在位置而定,一般长宽高均超不过两三米。有的就是一块石板横置于溪沟上。按当地民俗,要么铺一块,要么铺三块,很少铺两块或四块。村民认为,单数比双数吉利。
石拱桥
石拱桥的跨度比石板桥稍大一些。通常架在水流较大的山溪上。也有架在门前小沟之上者。石拱桥的工艺比较讲究。拱券及桥面多用鹅卵石,且刻意砌成人字形。可村民不叫“人字形”,而叫“鱼骨头”。他们认为,鱼是吉祥物。是多子多孙的象征。
风雨桥
郎德风雨桥,曾是咸同年间民族英雄杨大六(苗民陈腊略)率领村民抗御清军的战场,故被誉为“御清桥”和“杨大六桥”。一百多年来,此桥历经变迁,一度付诸缺如,幸得改革开放,保护民族村寨,“打开山门迎远客,走出山门闯世界”,郎德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村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于20世纪90年代修复了雄伟壮观的杨大六风雨桥。如今杨大六桥不仅是望丰河上的交通设施,每逢月明星稀之夜,还是青年男女“游方”交友的活动场所。
楼梯桥
郎德上寨的苗族民居,多是吊脚楼。早自元末明初建寨以来,一直保留古代树居(亦称巢居)的遗风。凡是吊脚楼民居,通常四榀三间,上下三层,畜关楼下,人居楼上。不少吊脚楼民居,借助梯桥,登楼入室。二楼明间为堂屋,外廊安装美人靠,具有典型的苗寨风格。有的人家,于靠山一侧架设梯桥登上三楼。三楼存放粮食,抽掉梯桥,无从登楼,如此一来,可保存粮之安全。
木仓桥
聚族而居的郎德上寨,仍然保留远古时代集体贮粮的遗风,围绕寨中鱼塘修建粮仓。粮仓也是木结构吊脚楼,楼上贮粮,楼下堆放柴禾、草木灰和牛粪之类。粮仓靠山一侧,通常稍比路高,搭一梯桥,借以上下。粮仓很少上锁,只需将梯桥抽至仓楼上,即可确保仓库的安全。在这里,梯桥的作用相当于钥匙。
封檐桥
民居建筑装修亦包含着桥文化。古代苗族先民住在滨湖地区,有些民居即建在水上,登堂入室均需用桥。后来迁居苗岭山区,此类桥梁便失去了作用。为了不忘远祖的居住方式,人们将桥刻在封檐板上。如今郎德上寨许多人家的封檐板,为刻工考究的微型石拱桥。附近汉族民居的封檐板则为半只蝙蝠,以其作为“福到”的象征。苗族民俗认为,桥与福同样重要。甚至认为,桥比福更重要。有了桥,不仅能添福增寿,而且能防患一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