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开贵州草昧之功的王训

开贵州草昧之功的王训

关键词:贵州人物,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2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王训,字继善,号寓庵,祖籍昌黎(今北京通县),明初迁徙贵阳。王训生卒年不可考,《贵州通志》载,他在18时向宣德朝上《保边政要》八策,得到朝廷的赞许;又载,宣德十年(1435年)中云南乡试。由此可以推知,王训当生于明朝永乐初。
  明王朝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政权业已巩固,开始逐步边远地区的教育。宣德八年(1433年),佥事李睿奉命到贵州组建学府、卫学。当年建成平越、安南、都匀、普定、威清、平坝等卫学。这年兴隆(黄平)建成。次年贵州设置提督学校官,总揽全省教育工作。经将调离贵州去任云南右都督吴亮的极力推荐,王训被任命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训导。正统六年(1441年),贵州提学副使李睿认为,贵州宣慰使司儒学应成为各府学的榜样,校舍不能过于破旧,建议维修儒学,经费由官员捐献。王训亦尽力捐资。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儒学为之一新。是年王训升任儒学教授,他在儒学后建起一座藏经阁,收藏朝廷赐书和其他书籍。这座藏经阁是贵州的第一座官方图书馆。(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称赞王训说:"教法严整,文化以兴,足以绵蕞后来,蓍龟多士。"
  王训不惟从事教育,还深通兵略,注有《孙子注解》。正统十三年(1448年),兵部尚书王骥再次奉命率15万大军征讨麓川(今云南陇川),云贵两省集结大批部队参战,王训亦被调至王骥军中。麓川战役起于正统四年(1439年),当时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反叛,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请求增兵,朝廷向湖广、贵州、四川调集兵力与思任发作战。这一仗前后打了三次。
  麓川战役结束后,时任会川(今四川会理)卫学训导的贵阳人詹英,向朝廷参劾王骥和总兵官宫聚。《明史o王骥传》对此事有载。《云南通志》将詹英的奏章全文著录。詹英的奏章详细、具体,比如王骥军中行贿受贿成风;运粮的千余马匹不知用于何处,将官强令士兵背负过于沉重的粮食行军,不准稍停,有士兵因无法忍受而自杀,主帅漠然置之;将领被敌杀死后割去头皮,主帅却不知敌军在哪里等等。会川距麓川千余里,詹英是如何得知这些情况的?麓川战役三十五年后,72岁的詹英去世,王训为其撰写墓志铭,其文云:"训于龆龀交于先生,殆将七十年矣"。据此推断,詹、王二人交情久远且深厚,当年詹英得到麓川战役的信息当来自王训。
  麓川战役王训参战时间虽然不长,但那一段经历影响其一生。他在《程番客夜》五首诗中吐露了对腐败军队的愤慨。
  其一:瘦马轻风控朔风,山如列戟路如弓。穷荒未必尧封到,绝域曾劳汉使通。暴客商存悉逆旅,奸谀不死恨英雄。玉关牢落天门远,谁献平蛮第一功。
  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载,望训曾著《寓庵文集》三十卷。今仅存文《东庵记》、《东坡月潭寺记》两篇,诗十一首。除《程番客夜》五首外,还有《朝阳洞》、《真趣亭》、《无边风月楼》、《南庵》、《嘉瓜颂》、《送陈昌归隐东山》,这几首诗为后人留下了当时贵阳的些许面貌。其中《送陈昌归隐东山》是提选王训诗才的佳作:"百里花封早挂冠,东山深出还盘桓。公卿不入新梦来,父老犹思旧任官。鞭犊誓耕云半亩,闻鸡常卧日三竿。不应海内思霖雨,却使苍生望谢安。
  景泰、成化年间王训仍任教授,为了鼓舞生员,他与按察副使里睿在儒学台阶两旁各立一雁塔,其一为赐进士提名;其二为乡贡进士提名。以后凡中试者其名都记录其上,作为后进的榜样。
  王训晚年获诰封武略将军衔,在贵阳城北白崖山隐居。北崖山建有读书台,台下用石垒成院子,引泉水为水池,种满花竹,花竹间放置棋拙琴案。王训常与客人吟咏其间。官至山西巡抚的贵阳人徐节和程番知府江澡都曾到此拜访过王训,并留有诗作。王训80岁去世,一直都住在白崖山读书台。
  王训性慷慨,知兵有智略,博览群书,其诗作开明代黔诗之先河。他是明代早期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开拓者。"黔人著述见于史者,别集始于王教授训《寓庵文集》。"莫友芝认为王训是贵州"开草昧之功"的第一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