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

关键词:贵州人物,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gy.ccoo.cn
  • 感谢 gyhy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2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陈夔龙,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咸丰七年(1857)生于贵阳。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陈夔龙的父亲在贵州作知县,夔龙八年时丧父,家境日贫,赖其母抚养成人。同治十一年(1872)取秀才。光绪元(1875)中举,十二年(1886)成进士,授兵部主事。其人美风仪,善文辞,以敢于为上司所赏识,递由兵部主事迁郎中,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佐理外交颇有才能,于是攉内阁侍读学士,跻身于京堂之列。光绪二十六年(1900)顺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书黄禄保举,迁顺天府丞,旋署府尹。适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僖太后出走,传令奕助火速入京,电催李鸿章到京会同办理议和事宜,并委派八人为留京中办事大臣,陈夔龙即为其中之一,参与签订《辛丑条约》。及菇沼太后、光绪皇帝还宫,京城残破,急待修复,乃派张百熙,桂春二人负责修茸,因陈夔龙为顺天府尹, 职责所在,情况熟悉,于是加派陈夔龙及兵部待郎沣一,四人共同
办理此事,历时三月,工程大体告竣。二十七年(1901),陈夔龙外放河南布政使,未上任即升任漕运总督。到任一年,捐“廉银”一万两,倡修北京正阳门城楼。二十九年(1900)春,调河南巡抚。三十一年(1905),又调江苏巡抚,重修姑苏(即苏州)城外寒山寺。三十三年(1907),升四川总督,顺道回贵阳扫墓,面见贵州巡抚庞鸿书,谓自治学社张百麟、周培艺等“确系罪魁,宗旨极不纯正”,主张加害,并捐银四千两以助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所办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未上任,忽接令改调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复调宜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陈夔龙在清廷任官,态度守旧,坚守“祖宗成法”,自以为有三件事可以自慰, “一不联络新学家,二不敷衍留学生,三不延纳假名士”,对变法极为反感,认为“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至于辛亥革命,更视为“大逆不道”, “作乱犯上,自取屠戮之戚”。武昌首义,力主袁世凯出兵剿乐革命党人。奕动以陈羹龙居北洋首要,嗾使其保奏哀世凯,而陈以袁居心恒测,严词拒绝。对贵州的政局亦时时留心,支持宪政派,反对自治学社。
入民国后,陈夔龙寓居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张勋复辟,陈整龙极大支持,拍手称快。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幽囚曹琨,将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对此,陈夔龙更是痛心疾首, “瞻望北庭,神魂飞越”。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夔龙竟在他中举六十周年之日大宴宾客,以示不忘“皇家恩典”。他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马煦,段鸿讥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陈夔龙始终关心桑梓,在上海刊印杨龙友《山水移》,又刻《洵美堂诗集》,重印郑珍的《巢经巢诗集》。民国三十七年(1948)卒于上海,时年九十一岁(来源:贵州文化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